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导游强制1小时消费2万导游职业污名化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6月11日,有网友在网络上曝光一则导游强制游客消费事件,一时间,抨击导游从业者的言论风涌云起,有网友甚至把导游从业者和“黑社会”划上等号。

伴随着人民网的发声,强制消费事件的始末亦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桂林一导游强制游客消费,还要求一小时必须花两万块。游客说,公司组团旅游,导游要求另交元看风景,5天4夜,只玩了1天,其它时间都在购物。导游强制要求游客“一小时,两万块”。

随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11日晚,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公告:视频中涉事导游员赵某某言行基本属实,将严肃处理。

近年来,导游职业不断被“污名化”、“妖魔化”,“黑导”、“恶导”标签层出不穷。除了信息时代此类冲突事件更容易被贴上网之外,恶性竞争、秩序混乱、个别导游素质底下,都是使导游、游客矛盾加深、相互误解的原因。

旅行团的种类,可以分成“纯玩团”和“购物团”。所谓“纯玩团”即价格正常,包括了导游、领队、司机的正常工资,参团游客只需要再支付些导游小费,就可以只逛行程中的景点了,不一定需要在购物点里买东西,购物全凭自愿。

而另外一种所谓“购物团”则不同,购买的时候往往是远低于市场价的团费甚至是0团费,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不可能做赔本买卖,自然要通过别的渠道让游客花钱,进店购物就是最主要的手段。

不少导游行业的“老鼠屎”就是从“购物团”的上面做文章,以此来达到捋游客羊毛的目的。这种行为是十分可耻的,而且危害极大。因为它不仅仅危害游客自身的利益,还严重伤害了游客对导游行业的整体信赖度。

因为某种“高回扣商业模式”,原本应该正常相处的两个群体逐渐站在了对立面。游客在“被消费”时震惊又愤怒,导游群体被“污名化”时,无语又委屈。

分化不断产生,不断升级,群体矛盾不断加深,导游职业“污名化”何时是个头?

有关部门协助导游职业“去污名化”

以此次“强制1小时消费2万”事件为例,事件发生流程为:游客曝光视频——网络骂声一片——官媒带头发声——有关部门介入调查——网友话题讨论——有关部门给出调查结果。

这些“猖狂黑导”往往在被网络“曝光”后,有关部门才介入调查。

如果在事件发生之时,游客可以通过畅通途径向有关部门进行反应解决的话,此类事件在完美解决之余也不会在网络中形成一片负面舆论,更有力于导游形象的“去污名化”。

此外,在此类事件发生之初,立即对事件作出一个反馈发声,占据舆论主导权,也有利于引导舆论向正确的、可控的方向发展。

避免产业“灰色链条”的痼疾

打铁还需自身硬,很多矛盾的根源都在于导游群体中确实有那么些“老鼠屎”,破坏行业规矩,搞臭行业名声。

买团所产生的欠款,导游往往需要通过带团途中的二次消费回扣进行弥补,围绕买团的回扣支付,产生了大量的旅游购物企业,这些企业共同构成旅游产业中的“灰色”链条,旅游购物行业为导游提供高额回扣,主要面向团队旅游者开展经营活动。

在社会市场系统中,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系统内部的任何环节,规则漏洞的弥补环节的缺失,会导致行业弊病的产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行业痼疾,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作为导游,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在带团过程中有效的、主动的避免此类情况的产生,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一个正面的带动作用。

缓解导游群体内部收入差距

导游收入是一个十分不确定的话题,同一条线路,有人可以挣好几百,有人可以挣好几万,除了个人的讲解能力外,其中另一个原因是导游个体的购物促销能力不同。特别是对于海南、云南以及湖南等热点地接旅游区而言,导游内部收入差距更为显著。据调查,导游收入整体偏高,收入差距较大。

内部收入差距的差异,导致少数导游为了利益放弃一些职业准则,更有甚者,出现“强买强卖”的荒谬社会事件。

缓解导游群体内部收入差距,引导导游工作的良性发展,可以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