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年央视晚会将延期播出;去年,央视曝光现金贷“高炮”还历历在目。
互金商业评论注意到,过去一年,无论是持牌金融机构、网络小贷,还是助贷平台,涉及“金融借款纠纷”或“民间借贷纠纷”,法院只支持24%以内贷款息费。然而,贷款平台为规避监管,将高额利息换成“服务费”、“咨询费”,甚至强行搭售保险或强制购物方式变相收取“砍头息”。
其中,平安普惠、闪银奇异就是变相“砍头息”的头部代表平台,受此影响,两家平台也是网友投诉最多的现金贷平台之一。
平安普惠强行搭售“借款保证保险”
3月16日,网友在聚投诉发帖投诉称,其去年在平安普惠借款12万(实际到账12万),因疫情没什么事,计算去年的收益支出发现,平安普惠业务经理跟其说利息为6厘9到1分2(即月利率0.69%-1.2%,折合年化为8.28%-14.4%)。
但实际情况是,其借款12万,用了11个月,一共还出了元的利息,其中元为保费和服务费。该网友认为,其作为消费者,自己买了保险竟不知情,根据保险法规定,投保人在购买保险后有10天犹豫期,但自己连犹豫期的资格都没有,现申请退还.88元保费和.12元服务费。
类似上述网友的投诉还有很多。根据网友的投诉内容,以IRR公式计算,平安普惠实际年利率基本在25%-36%之间。
互金商业评论注意到,平安普惠在21CN聚投诉平台共有3个投诉专题,分别涉及平安普惠营销员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打骚扰电话,隐瞒并强制收取高额保险费和管理费,未经授权骚扰通讯录好友催收。截至发稿前,三个专题有效联名投诉量分别为49件、件件。
年11月初,由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李如剑与于秀丽追偿权纠纷二审民事裁定书》显示,“本院认为,上诉人平安普惠担保公司与案外人平安普惠贷款公司通过设立关联公司的方式大量放贷,以达到获取不发利益的目的,其行为可能涉嫌经济犯罪。”
站上舆论风口后,平安普惠11月8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