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wzqsyl.com/m/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吴朝香通讯员王家铃李文芳陈怀东
今年中秋节,65岁的王阿姨(化名)过得非常舒心:她能坐下来好好和家人吃饭、聊天、出门散步。
而在一年前,这些最平常的生活,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王阿姨10多年前患上扩张型心肌病,最近几年,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去年开始,她走上几步路,说上一会儿话都会胸闷气喘,每天只能躺在床上。
“医生说,我妈妈只有做心脏移植这一个办法了。”王阿姨的女儿刘女士(化名)说。
9月份,王阿姨在浙江大学医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很成功,王阿姨赶在中秋节前,出院回家。
医院完成的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而自9月初,短短一个月间,医院心外科团队已为5名像王阿姨这样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换心”成功。
走路气喘无力,她每天只能躺在床上
王阿姨的心脏出问题,大概是从15年前开始的,起源于一场小小的感冒。对那次感冒,她印象深刻。“就是一场普通的感冒,当时有些咳嗽,乏力,没有什么特别的,医院。”
那之后,她就时不时感觉胸闷、气喘,一度还以为是肺部出现了问题。后来,去医院诊断,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
“这10多年,我妈的情况就一直不好,不发作的时候还好,发作起来,就灭有力气,胸闷气急,经常上不来气。”刘女士说,这么多年来,妈妈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因为此,她50岁就办理了退休,在家休养。
去年开始,王阿姨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走路没有力气,走几步就要喘,差不多到了“寸步难移”的程度,只能每天躺在床上。
“白天躺在沙发上,晚上躺床上。说实话,从早到晚,就是换不同地方躺着而已。”刘女士说,“我们有时候,带她出去散心,出去一趟,回来就要好几天不舒服。”
这样的生活质量可想而知。
“身体不好,我妈的心理压力也特别大。有几次她都流露出厌世的情绪,说要一个人回老家,不拖累我们,反正也治不好之类的话。我都觉得,她有些抑郁了。”妈妈的消极,让刘女士也心情沉重。
王阿姨和女儿
心脏移植,是她唯一的出路
“正常人的心脏是拳头大小,而患者的心脏扩张后,占据了三分之二的胸腔。”浙江大学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岳说,心脏扩张后,收缩能力变弱,最终进展为终末期心脏病,临床统计显示,80%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会在5年来离世,心脏移植是最终的治疗办法。
“我们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为妈妈做心脏移植的手术。做这个决定时,我压力很大,因为我是独生女,也没人商量,我爸也不是很懂,决定都要我来说。我也担心,如果手术不好,可能命就没了。但不做手术,拖到最后也很糟糕,可能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思来想去,今年9月份,刘女士最终决定带妈妈到医院接受心脏移植。
“对我们来说,这台手术最大的难度有两个,一是患者本身年纪比较大,术前,身体状况不大好,二是她长期的心脏问题导致肺动脉压力很高,是正常人的两倍,这会影响到移植心脏的匹配。”浙江大学医院心脏外科主治医师徐碧军说。
王阿姨的手术持续了5个多小时,非常成功,医院的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王阿姨的心脏病最初是由病毒性感冒引发的,一场小小的感冒带来一个大问题,医生也想提醒大家不要忽略身体发出的任何信号。
“秋冬季是流感爆发的季节,而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接诊到因为心脏不舒服最终被诊断为心肌炎的患者。”浙江大学医院心脏外科主治医师程怀东说,如果出现反复感冒,比如一个月反复三四次的,医院做个检查,比如抽血、心脏超声、拍胸片等,切忌自己喝点水,吃点药,扛扛就过去了,“对于本身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存在肝肾功能异常的,更要多加注意。”
新闻+:一个月,邵逸夫院为5名患者成功“换心”
记者从浙大医院了解到,包括王阿姨在内,自9月初,医院心外科团队在一个月间内,已经为5名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换心”成功。
而这5例心脏移植患者在术中都面临着棘手的高危因素:重度肺动脉高压。
在业界,当心脏移植手术遇到重度肺动脉高压,无疑是高空走钢丝,让心脏移植手术难上加难。
心外科主任钱希明教授解释说,我们每个人的心脏都有两个出口,一处出口是右心将血液送至“肺脏”接受“包裹”——氧气,然后再运回到左心;第二处出口就是左心继续将含有氧气的血液快递至“各家各户”——各个脏器。
“一旦出现肺动脉高压,即右心出口面对的压力值超过正常范围(正常为:18~25/6~10mmHg)后即形成肺动脉高压,右心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钱希明教授说,这5例心脏移植手术患者都是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介于60-90mmHg,这无疑是心脏移植手术的禁忌。
为了突破禁忌,医院在患者录入待移植名单的同时,立刻启动心脏移植预备程序,提前介入完备的术前多学科讨论(MDT)体系。
心脏移植团队,除了由钱希明主任亲自带队的心外科外,还同时涵盖了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治疗科以及超声科等多学科力量,实现了多学科无缝联动,为每一位心脏移植患者制定完善的诊疗计划,在极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术前、术中、术后相关准备。
抢时间,这是行心脏移植时第一原则,整个过程堪比生死时速。
按照心脏移植的标准,“供心”自捐献者体内取出,整个心脏的缺血时间要控制在4-6小时,超过时间限制这颗宝贵的“供心”将不可再用。
抢时间同时也意味着:想要救命,在整个时间安排上不能有分毫差池;从取供体小组出发、到地、取心脏以及返回时间,都要精确计算;
手术室这边麻醉开始,手术正式开始同样要掐准时间,争取那边“供心”到达手术室,这边就可以将患病心脏取出来,然后将“供体”移植入患者心腔。
过强的技术团队,细致而缜密的心脏移植流程,多学科间的密切协作,让“换心术”成为医院的常规手术,为终末期心脏衰竭患者带来希望和福音。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