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堂主听到一条消息颇感意外,乡下一位德高望重的村医,清早从县城开摩托车赶往乡村诊所途中,突发中风摔倒在路边,半身瘫痪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同乡的人便惊呆了,没想到医生也会中风。一些曾被确诊过高血压的人开始担忧起来,天天吃起了降压药,生怕有一天不吃,也会步其后尘。
堂主也不时听到一些高血压患者说起,高血压病人一旦确诊就要服药,而且需要终身服药。科学的做法真的如此吗?
固生堂名医,医院主任医师王云飞教授强调,所谓高血压病人需终身服药的概念是错误的。
“爆血管"只占脑中风病人的20%-30%
且其发生条件很高
所谓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王云飞教授表示,高血压是由综合性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病。找不到原因的,则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能找到原因的称为“症状性高血压”,比如有些是由内分泌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如甲亢伴有高血压,肾上腺疾病伴有的高血压;还有肾脏疾病伴有的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等等,这些都能找到原因,都属于症状性高血压。
他表示,其实所有高血压应该都能找到原因,只是截至目前,我们的医学手段对部分高血压病的原因还是找不到,所以才笼统地将它们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
为什么说高血压病人终身吃药的做法是错误的?王云飞教授进一步解释说,适宜的血压对身体是必需的,不是降得越低越好,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一样。
说到高血压,很多人都会闻“风”丧胆,这个“风”就是指“脑中风”。在普通人的认知中,会简单认为“脑中风”就是“爆血管”。对此,王云飞教授表示,实际上所谓的“爆血管”,也叫出血性脑中风,只占整个脑中风的20%-30%,发生的比例较小,约占1/3。
他说,发生“爆血管”的条件也很高,因为每个人血管的韧性是很好的,要不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发生“爆血管”了。“我们日常可以看到,有很多老年人在家血压非常高,有的高达/mmHg,呼叫医院急诊科,经降压、镇静等处理一下,血压平稳后又能回家了。要是收缩压到了“毫米汞柱”就会爆,那么他为什么就没爆呢?因为他血管的韧性还好。
如果到了“毫米汞柱”能“爆血管”,那么很多运动员都危险了,我们知道在足球场上那些奔跑的运动员,他们的心跳都会很快,血压也会很高,有人监测过,他们的血压到“-毫米汞柱”都是经常的事。王云飞教授说,动脉血管是很有韧性的,即使其硬化了,也还是有韧性,一般是可以承受那么高的压力的,这就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在血压非常高时都会发生“爆血管”的原因。
那什么时候会出现“爆血管”呢?首先脑动脉血管的结构上要有改变,比如因为动脉硬化或者先天性的原因,脑动脉血管上有一个血管“瘤”,而这个“瘤”不是真正的瘤,而是因为后天或先天因素导致局部薄弱的血管壁受压力时间久了突了出去,变成了一个小泡,外观上像一个“瘤”。而在这个基础上,平时即使有那么高的血压,也还是不会立刻“爆血管”,大多数患者都还需要有些情况,使血压再骤然升高,例如摔跤、生气、吵架等等,也就是说在活动的状态下才容易发生了脑出血。
把血压降得越来越低,更要小心脑梗塞
王云飞教授说,其实占更高比例的脑中风是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它占了所有脑中风的60%-70%,即脑动脉血管内被形成的血栓堵住,或者是左心房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脑动脉并堵塞了脑动脉血管而引起脑梗塞。“血压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如果碰到一位老年人,如果他平时血压就是低的,如果你再让他服降压药去降血压,就容易出问题,出现脑梗塞几率也增大了。”
他举例说,老人在晚上睡觉时血压会降低,这时候再吃药,血压就会更低了。如果碰到他/她血脂高、血糖高,喝水又很少,这时血液很粘稠,再加上老年人的血管存在有动脉硬化及狭窄,这么血压低了,血流到脑动脉硬化及狭窄就更慢了,最后慢慢形成了血栓。
血栓一旦形成,第二天还可以行走,因为血栓周边还有血流能过,等下床解完手后,血栓松动了,可以随血流由血管近端往远端跑。而人的血管跟树是一样的,近端粗远端细,往远端走就容易彻底堵死血管,这种堵死就像拿木塞子塞红酒瓶一样。红酒被软木塞塞住,即使将瓶子颠倒过来,酒也不会倒出来的。脑血管一样,将会被彻底堵死,这时候上到床上,再想动,就会发现半边身体动不了了,这就形成了偏瘫,即脑梗死。
他说,什么高血压一旦开始服降压药,就要终身服药的说法是错误的。难道“吃到低血压,人都中风了还要吃吗?”
他形象地解释说,心脏本身就是一块泵,如果泵都衰竭了,你的水怎么能打上去呢?本来一个好好的泵,它上面是八个叶片,它可以把水泵到25楼,可是泵现在有问题了,四个叶子打断了,它只有四个叶子了,水可能只能打到10楼了。那还叫高血压吗?也一定要吃药吗?
王云飞教授表示,血压的形成有三个部分的因素:
第一是心脏的收缩力,即泵血的功能。
第二是整个血管的状态,比如张力大不大,口径大不大,大了就压力低,狭窄则压力偏高。
第三是指血液的情况。如果一个人的血脂、血糖高,就肯定很粘稠,血压肯定高。所以治疗降血压一定要从三方面来综合治疗。
他说,很多病人到了晚期,本身血管都麻痹了、扩张了,心脏都大了没力量了,如果这时候还吃降压药,肯定会出问题。
所以对于血压病人,在概念上要纠正一下。该吃药的时候一定要吃,血压低下来了,不该吃的时候就不要吃,一定要适宜。这也是中医讲的要辩证施治。对高血压也一样,一定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的情况辨病施治,辨状态施治。
对于上述乡村医生,他出事前曾说,也一直有吃降血压药,为什么还会出事?王教授分析,那不一定是高血压引起的,可能是摔下去很大力,摔了头部导致血管爆裂了,脑出血。这种脑血栓之后,慢慢吸收,可能会恢复一点。但是脑如果损伤得很厉害,就不一定能完全恢复,有后遗症。
好几种情况容易被误诊为高血压病,要小心
那么高血压病人要怎么用药?王云飞教授强调,用药之前有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勤测血压。勤测血压并非都要去找医生,现在世界上通行的、比较标准的方法,也是大家都推荐的方法,就是家庭自测血压法。
为什么在家自测比找整天医生更好呢?王云飞教授说,因为血压值是测量到的,方法和时间非常重要。在诊室测量的,叫诊室血压法,整个标准都是按照诊室血压的标准制定的。而现在病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又比较安静,这样的血压相对会稳定。
医院来,看到白大褂就紧张,加上路上奔波而让血压波动,这时候有很高比例的人的血压是高的。
有些医生看到诊室血压偏高,超过了诊断标准,就有可能因此诊断为高血压病而开始给患者开药,这样就容易误诊了。
他说,对于高血压病,比较容易误诊的情况发生在急诊。现在人们使用手机过多,看电视电脑时间久了,或者户外运动不小心,容易使我们的颈椎受损害越来越严重。“我见过13岁就有颈椎病的。”他说,颈椎病的发作也会使得血压升高。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睡觉姿势不对,枕头和颈部的关系不恰当,颈椎就会受压迫。颈椎突出来有病变,就会压到神经和血管,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以眩晕为多见,一晕起来会天旋地转,这种人就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包括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快,出汗还有恐惧等等,这种时候血压肯定是高的。
很多人因为这种状况而去看急诊,有些急诊医生在血压降下来以后,以此作为诊断,认为患者有高血压病,从而开始用药,其实这样不是一种很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年轻人,第一次发现血压高的,不要随便用药,一定要确诊。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误诊,就是女性到了青春期内分泌有波动,或者到了更年期内分泌也会波动,这两个状态都会出现血压的改变。进入更年期血压的波动,不一定就是高血压病,而只是一种血压的正常升高。
科普:如何在家里科学测量血压?
王云飞教授:每天早中晚要测量三次。
早上睡起来的时候,最安静的时候测一次。
中午吃完饭,休息一会,再测量一次。
第三次是入睡前,安静一会,十分钟以后再测量一次。
有了这三个状态下测的值,再观察一个阶段的数据,最终以这个数据来判断到底血压是高的还是低的,还是正常。然后再决定是否吃药,吃哪种药,这样才能对高血压的人做到可控地进行管理。拿检测结果给医生看,医生都会看得很懂,都会指导患者用药。
医生
?
王云飞教授/主任中医师
简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王主任至今行医30多年,治疗效果颇著,深受广大患者推崇。
擅长
1.用切脉针灸治疗痛症、颈椎病、失眠、脑中风后遗症等
2.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衰水肿、早搏(偷停脉)、心动过缓、房颤、心肌炎后遗症和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3.胸痹心痛、眩晕、心悸、失眠、头痛、耳鸣、咳嗽、胃痛、便秘、中风恢复期等内科疑难杂症及亚健康状态的中药调理。
出诊信息
固生堂广州东湖分院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预约
设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