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谈新冠的防治诊 [复制链接]

1#
在一些封控的小区内,每隔几天就会发现阳性患者。那么,既然已经采取了某些预防手段,为什么还会被感染呢?这个问题,专家已经相当明确指出,目前普遍使用的这种预防措施,并不能防止感染。一些做医学普及的自媒体也在反复地强调此事:并非像大众们认为的那样,不是“金钟罩铁布衫”。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从理论上获得了免疫,却还会不断地出现阳性。同时,这个现象,也能够说明另一个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真的没能展现出“屏障假说”的效果。无论是西方国家直接和病*硬拼,还是其他的办法,都没有呈现出这样的效果。周围人所谓获得了免疫,即便这个人数再多,也很难将其余的少部分人保护起来。换句话说,获得免疫就是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没有什么关系。难不成,自己获得了免疫,保护了邻居?然后自己又阳性了,这怎么解释呢?孩子生病,给妈妈扎针灸,这事儿,真的不怎么靠谱,就算给全家周围的人全都扎了针灸,只要没有治疗孩子,就不可能有效。目前认为,所谓获得了免疫,也无法防止不被感染,只能是起到防重症、防死亡的作用。至于降低重症率、降低死亡率,是各种干预措施见效了,还是病*本就减弱了,仍有待观察。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确实重症减少、死亡更少,这与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的努力治疗是分不开的。有些方法充其量也只是在理论上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切勿夸大,不能因此就抹煞掉医务工作者在治疗方面的功绩。坦克厚厚的钢板外壳是一方面,但这并不能保证不被袭击,要想从战争中获得胜利,更重要的是驾驶坦克的战士的辛劳付出,以及执行正确的战斗指令。当然,使得人体获得免疫的途径非常之多。西方国家通过感染病*的方法,理论上可以获得免疫,但很笨拙,且具有很大风险,不应提倡。还有人从“早餐吃什么”的角度考虑,是想要通过饮食来提高免疫力,不过目前还没有定论,不同的早餐之间并没有看到明显的差异性,动物蛋白比谷维素等维生素并不具有更强的作用。通过适合自己的运动锻炼,比如快步走,或者练习一些功法或招式,比如易筋经、八段锦、瑜伽等,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有些人,即便人为反复干预,也很难具有太强的免疫作用;有些人,不需要人为干预,自身也可以具有相应的免疫。毫无疑问的是,身体强壮,免疫应答的生物应激速率就会快,抗体充足,效力强大而持久。综上所述,“免疫力”是预防的关键,“修复力”是康复的关键,身体强壮则这两者都强,其他的任何干预都是为了达到此目的的手段。另一方面,不能总持“抗体把抗原杀死”这单一的思维方法。有很多情况,其实也会通过大小便等方式将病*排出体外,然后在体外进行消杀。如果将战场放在其他地方,只是在后方提供相应的武器,那么,对自身的损伤也就会小很多了。这个道理,美国应该更懂吧!据新闻报道,上海出舱患者讲述舱内生活:04月10日,由江西援沪医疗二队和五队共同接管的上海新医院N4舱迎来首批余名患者出舱。来自安徽宣城的李自财收到出舱通知后,主动找到护士长,希望可以继续留下来做志愿者,帮助攻克疫情。该患者35岁,于03月底时,作为密切接触者而被隔离,隔离中检测核酸异常,医院隔离。医院中,早睡早起,生活很有规律;工作也不紧张了,只要远程办公就好了。由于咳嗽症状较为轻微,医生几乎也未建议吃药,靠自身免疫转阴。不否认,部分Omicron感染者的症状确实不严重。这位患者正值壮年,因此自身免疫确实不弱,加之食饮、起居、劳作都配合得较为合理了。而且,最初作为密切接触者而立即予以隔离,迅速地阻隔了与病*接触的时间。此后,在方舱内的情况则另当别论,由于之前接触过病*,身体已经产生一定的免疫,此后再遇低浓度的病*则发挥作用;正是因为当时远离了病*的环境,才使得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也较小。如果认为,绝大部分的患者都是可以通过自愈就转阴的,那么,如此说来,“Omicron会咬人”的说法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了?或许也并非如此吧!吴尊友表示:“可以说,奥密克戎*株流行的危害依然严重,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流感化’。”当然,这样的个案,也很难说是否具有普遍性。也不能仅仅通过这些个例,就否认专家的结论。从这个案例中,不禁想到了一些所谓治疗新冠的药物。人们认为,这些药物是针对新冠的“特效药”,而大呼为“救命稻草”。如果不吃药也能好,那么,这个药物是否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是仅仅作为安慰剂存在呢?某药物通过小规模试验,服用5天之后,基本处在临界值的上下,Ct值略高、N基因略低。相比上述个案来看,这个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该小样本的试验,未与对照组进行比对,则很难证明是该药物发挥了作用。有些人认为“新冠反正不管也能自己好,可以不治疗”,这是错误的看法。对于自限性疾病来说,衡量治疗方法是否有效,主要是:是否能够缩短病程,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健康;是否能够防止后遗症的发生,或者可以减轻。比如说,普通感冒,一般7天可自愈。如果从发病到痊愈,经历一周,那么,就可以说明在这期间的治疗是没有起到作用的。这并不是治好的,而是自愈的。如果通过治疗,明显将病程缩短至3~5天,甚至1~2天,就不能说治疗无效。当然,反之,病程延长至10天,甚至两周,那就是药物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谁不愿意让身体赶紧好起来呢?有些病,是等不起的,多耗一天,身体的机能就多被影响一天。如果感冒处理不当的话,可能会在近期复感,同时,并发症也不容忽视,会继发气管-支气管炎,甚至还会引起病*性心肌炎,最常见并发症就是引发鼻炎、鼻窦炎。有些疾病本身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如果失于应对,其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是非常棘手的。原本的疾病消失了,但继发的疾病则会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生活质量。就像疫情,次生的问题可能远远比病*本身更为严重;可能直到疫情稳定了,但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也无法立即得到恢复。从宏观角度来说。倘若仅仅是发现阳性,看样子症状不严重,然后就放医院里全靠自愈,这里就存在问题了:大部分人都是无症状或轻症,那么,方舱中就会有很多床位被占用。如果自愈时间通常是7~10天的话,那么也就是说,至少需一周至一周半的时间在方舱之内,甚至还可能会更久。然而,方舱再大,毕竟也是有限的,短时医院,不仅对于收治的调配存在压力,同时在方舱内还可能会反复交叉感染,而且在社会中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医院应该活起来,使其加快收治与出院的速率。我在《控轻症者控疫情》中说过:应该如同饭店的“翻桌率”一样,医院的“翻床率”,形成动态的过程。此时如何缩短病程,缩短在方舱内的滞留时间,则是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如果治疗的力度跟进,那么,可以更好地将新增阳性患者予以收治,然后尽快回归社会。所以,所谓自愈则认为可以不治而愈,于是以此盲目全盘否定医学的治疗作用,这是非常不专业的看法。

另外,有很多人伴随有基础性疾病,不仅因身体客观因素的不允许而无法注射新冠疫苗,而且本身就是易感人群,这些人,要如何救治?

据香港卫生署提供的统计信息:全人群中,未接种新冠疫苗的病死率为2.87%,接种两剂次的病死率为0.14%,接种三剂次的病死率是0.03%。通过这些数字,可以想象其背后的情况,因于身体条件不允许,有些人可能无法接种,或者是在接种之后出现一些问题,不得不停止后续的接种。截至03月07日,香港接种一针的人占90.4%、接种两针的人占78.4%;其中都是以青壮年为主,而两针次的接种,3~11岁占2.49%、80岁以上人群占31.71%。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使得那些无法接种疫苗的人,也能够获得免疫,并减少重症恶化。毕竟,医学也不能只守着唯一的一招。它可能是有效方法之一,但它绝对不能只是唯一。仍需要继续研究与开发,办法要总比困难多才行。吉林2例死亡病例,其中有1例是没有接种疫苗的。那么,是否有更好的办法,能够弥补这样的缺陷,以避免发生类似的悲剧呢?从这个事件中,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让无法接种疫苗的人,能减少受新冠病*的干扰,而引发基础病的恶化?另外,已经接种疫苗的人,会有诸多因素,身体状态、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等情况,而导致疫苗效力相对其他人不够强、不够持久,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这些人的免疫?也或许由于某方面的影响,导致受到干预后,一些基础病因此失衡而失控了。从理论上讲,疫苗可以帮助身体获得免疫,但毕竟它也不是万能的;从统计的数字上看,疫苗或许能降低一定的重症率、死亡率,但毕竟它也存在着未能囊括的对象。那么,对这些人群加固的措施,则成为现如今医学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对于身体强壮的人来说,重症率、病死率本就很低,即便不吃药也能自愈。但对于身体情况错综复杂,免疫力弱、修复力差的人,如何能够进一步减少其重症率,防止进一步恶化,这才是对医学能力的真正考验。这应该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不能仅仅抛下“患者本就有基础性疾病”、“患者没有打疫苗”类似的说法就完事了的。如果人人患的都是好治的病,那还要医生干什么?重点就是要攻克难治的病,救死扶伤,给最需要帮助的人雪中送炭。新冠病*所导致的后遗症多种多样。《科学》曾发表文章,新冠病*会遍及大脑、肺、心血管、肾脏和肠等器官内。年02月17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医学院在《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TheLancetRegionalHealth-Europe)发表了一篇名为FirstreportfromtheGermanCOVID-19autopsyregistry的新冠病例尸检研究报告。据相关报道:研究人员发现:有86%的病例死亡根本原因是COVID-19。这里,常见的直接死因包括弥漫性肺泡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衰竭、细菌重复感染和肺栓塞等。在其余14%的尸检病例中,COVID-19是一种伴随疾病。大部分患者都死于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循环性疾病或者吸入性肺炎等呼吸性疾病。虽然这项研究未能包括奥密克戎*株的死亡病例,但研究人员表示,这份尸检报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最普遍的报道,则是曾经感染过的人,嗅觉、味觉失灵了。据观察,大部分可于数月之后,渐渐恢复。当然,也有至今尚未恢复的案例。疾病的后遗症,并不像扔骰子一般“撞运气”。其实,后遗症的发展方向是可以预知的。听上去好像不靠谱,实际上是可行的。比如曾经患过脑梗,后来血压升高,此时,患者最需要注意的方面,是不是可以预知其大概率将会发生哪方面的问题呢?通过过往的病例数据,疾病的发展趋向是可以提前知晓,并予以高度注意的。也就是说,后遗症确实是感染新冠之后残存的症状表现,而具体会表现哪个,也是可以在早先知道的。在中医看来,邪气会侵袭人体虚弱的地方。如果后遗症为嗅觉失灵的话,感染前或许本就是已有鼻炎等问题。如果存在脑供血不足的情况,那么病*就容易去往大脑处。同时,还有一些用药方面的原因,因为身体本就具有着一些问题,或已发现、或未发现,而当下要解决的是抗病*,使核酸迅速转阴,此时如果用药单一而失衡,就难免会对原有的疾病有所影响。如果患病较多的话,药物单一则会影响到其他疾病,药物多样则药物之间又可能会产生影响。面对国内外新冠恢复者存在后遗症的情况,提出疑问:有没有可能是这些人本就有器官损伤,所以才更易感新冠了呢?感染之后,是不是本就存在问题的地方,就会较迟一些才能转好,此后则表现为残存的后遗症呢?在治疗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额外附带的作用呢?对于本虚邪实的情况,既要祛邪,也要注意到本虚的情况。在治疗本患有鼻炎的新冠病*感染者时,既要治疗新冠,同时还要关照鼻炎,而且在选择药物方面还应避免引起其他问题。并发症的状况,也是衡量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尽可能地减轻并发症,是完美的医学治疗,其难度比较大,因为情况更为复杂,要照顾到诸多方面,分清轻重缓急,用药就面临着优化选择以及禁忌的问题。要将绳结一个个解开,还不能在此过程中打上新的结,不能只顾眼前一时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治疗。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轻型,病例数不少。现在出现越来越多无症状的情况,这其实也是可以提前预见的。最迟在去年10月,我就在小范围的朋友圈子中表示:未来抗疫最大的困难,不是更强力的病*,而是无症状情况的激增。我曾经分析过西方国家的诊断,存在着“假阳性”的情况。可能由于检测量太大了,无法使每个检测结果都能精准无误,或是无意的误差,或是掺杂了检测者情绪的因素,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当然,也会存在像美国伊利诺伊州某检测机构那样的情况。同时,还存在着非人为故意的情况,明明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检测出的确实就是阳性。据说,德国的学生为了逃课,喝一瓶可乐再去做核酸,就可以获得阳性的报告。不可否认,现在核酸诊断仍旧是诊断新冠的重要依据。不过,随着疫情的推进,在核酸阳性的人群之中,分为了两种情况。有重症的,也有可自愈的,都是阳性。而以现有的诊断方法,又很难将其更细地分割开来。无论如何,有诊断依据,就应该认可与遵守,如果否定的话,就会更加乱套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我通过现有的信息,曾推测出若干种情况。随着疫情逐渐发展,逐渐地倾向并锁定,或许就是真正的原因。不过,在网上尚没有人阐述到这个方面,我也并不打算于现阶段直接公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