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万联宏观专题如何应对全球疫情带来的经 [复制链接]

1#

1、各国央行紧急推出*策对应疫情防控的短期冲击

近期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大范围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尤其是美国为代表的股市大跌,使得市场担忧年的金融危机将很快再现。这种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往往是加速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各国*府推出各种*策,包括下调市场利率,提供流动性支持,推出QE计划等,目的就是未来支持金融市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但是从目前主要央行的*策空间看,欧洲和日本已经处于零利率和负利率状态,美国*策利率在连续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后,已经降到0%-0.25%。即便对比年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当时的情况看,降息空间也相对狭小。而从各国央行的资产相对规模看,日本央行处于绝对高位,欧元区也超过了前两次危机的高点,美联储也与欧债危机时的水平基本一致。

2、因防控措施的升级,美国经济面临2个季度的负增长

严格的防控措施对经济的冲击显著,甚至几乎停摆,但是不实施严格的防控措施,市场的恐慌情绪将会持续蔓延,不利于稳定预期。

从目前欧美国家的应对措施看,处于逐步加强管控的过程中,对控制疫情是有帮助的,但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程度多大?

参考我国的经验,冲击的大小如何衡量,仍然取决于疫情的管控力度,以及疫情的持续时间这些不确定性的变量。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从需求端看,消费者的减少外出,影响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需求,其中餐饮一项在春节到2月末就减少亿,汽车消费下降亿等。而供给端看,由于隔离措施导致的复工困难,使得短期有效劳动力供给在一段时间内不足,造成了制造业生产同比下滑15.7%。从目前看,我国的问题仍是供给端的问题。

不过,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更多的是需求端,在防控隔离措施下人们减少外出,减少消费,但是由于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的问题,大概率不会出现大面积停工的现象出现。

美国GDP构成中,个人消费占比近70%。短期看,物理隔离等措施的大范围推动,会导致短期内消费大幅下降,美国经济大概率会出现2个季度左右的负增长难以避免,而且下行的幅度或较大。但是疫情结束后,经济活动将会恢复,一些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将得到弥补。

从美国的消费结构看,个人服务消费的占个人消费的比重接近70%,商品消费仅占30%。商品消费中,耐用品消费占比34%,而非耐用消费品占比66%。对比我国疫情期间物理隔离后,消费所受到的冲击看,个人服务消费将出现大幅下滑,而部分耐用品的消费也将出现下滑。

从目前的失业数据看,3月14日当周初次申领失业金的人数达到28.1万人,不仅较上周增加7万人,增幅33%,而且也上升到了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未来随着疫情的逐步升级,美国的失业率或将继续上升。参考年次贷危机时,美国整体失业率从年初的5%,一路上升至年末的10%,一直到年末,经历了6年,才再次回到了5%的水平。预计本次新冠疫情下,失业率上升的速度或较快,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结合当前全球经济都将进入下行周期的大环境,上升的幅度可能会高于年的水平。

3、美股暴跌将加剧短期消费的波动

3.1美国资本市场波动主要是短期流动性压力导致的恐慌

由于对疫情的恐慌,以及*府未出台严格的防控措施的担忧,这种恐慌情绪衍生出的恐慌抛售行为以及一些投资产品的技术性原因,给美国的资本市场形成了较大冲击,美国股市短期内出现了急剧调整,信用利差也显著扩大。

其中,一些产品的技术性原因主要是指这些产品的策略要求控制波动率,一旦某类资产的波动率超过了预先设定的水平,就会被迫卖出该类资产。在市场出现短期向下急剧波动时,这一策略的被动执行,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

不过,过去10年美国波澜壮阔的涨幅看,更多的是长期持续低利率的环境,货币超发带来的。美国长期的低利率环境并未带来企业新增投资的增加,反而是不少公司通过低成本举债回购股票并注销,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和同时也增厚了每股收益,从而推动了股价的上升。而从美国主要股票指数表现看,已经从2月20日的高点下跌25%左右的幅度。从主要估值的相对估值水平看,均处于历史高位。

因此,新冠疫情的爆发引发的恐慌情绪导致的短期恐慌抛售也许只是压倒美股的最后一根稻草。

3.2美国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概率不高

参考我们的跟踪,美国目前资本市场的风险只是局限于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市场,并未蔓延到其他金融机构,因此短期因为流动性问题,导致的类似年出现的反身性问题发生的概率不高。另外,由于美国于年通过的“沃克尔法则”降低了银行系统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暴露,股价下跌引发金融危机的概率不大。

在年次贷危机后,全球金融机构均加强了金融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过去10年银行金融因为监管因素,导致成本也在持续上升。从美国银行业的数据看,对FSB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年的各项监管指标进行统计,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以及杆杆率的均值分别为12.8%、15.1%、18.3%和5.9%。对比国内目前被列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同期指标,分别为12.45%、13.07%、15.67%和7.37%。除了杠杆率指标外,其他指标均优于国内银行的平均水平。如果单从杠杆率这个指标的角度看,只有5家银行高于国内银行,分别为富国银行、高盛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银行。这5家银行集团的平均杠杆率在8.6%,比国内银行高1.2个百分点。

从负债端存款占比的角度看,存款占比超过60%的有12家银行,而这12家银行除了道富银行和纽约梅隆银行外,其他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均超过40%。而存款占比未超过60%的部分银行,如花旗集团和德意志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58.9%和44.1%,而净利息收入的占比也较高,分别为63.9%和56.8%。

基于银行业相对较低的杠杆率以及稳健的负债端,我们认为美国银行业发生系统性金融危险的概率并不高。

3.3美联储的应对策略重在缓解流动性问题

新冠疫情在美国蔓延后,美联储推出了以下一系列*策措施:在3月3日紧急降息50BP后,在3月15日再次宣布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调BP,基准利率直接降到了0%-0.25%,与此同时启动了亿元的量化宽松计划。3月17日又重启商业票据融资机制,建立一级交易商信贷安排,为银行提供额外灵活性。3月18日又推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工具。3月19日,又与更多央行建立美元互换安排,其中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韩国、挪威、新加坡、瑞典、墨西哥央行等。

由于“沃克尔法则”的存在,在阻断了股市风险向银行传导的同时,也阻塞了银行资金向股市的流动,从而增大了股市爆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因此,美联储的*策看,也是以纾困流动性为核心。比如3月17日和3月18日,针对共同基金推出的,推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工具(MMLF)以及针对一级交易商提出的,建立一级交易商信贷安排(PDCF),都是为了维护各类净融出机构的资金稳定性。此外,通过购买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重启商业票据融资工具购买商业票据等措施来解决局部的流动性问题。

3.4美股暴跌将加剧短期消费的波动

一个通常的看法是,由于美国家庭持有较多的股票资产,如果股市大跌,家庭财富将迅速蒸发,必然对消费产生较大的影响。

次贷危机后,美股的持续上涨,美国家庭总财富在不断增加。不过,从过去10年收入新增构成看,新增薪资报酬部分贡献占比56%,租金上涨贡献11%,财产性收入增加贡献11%,其他部分贡献占比21%。

从过去10年,租金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个人总收入的贡献占比看,租金收入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财产性收入的占比基本没有变化。从相对角度上看,租金收入的上升速度快于总薪资以及财产性收入的上升速度,即房地产财富的增值带来的财富效应或高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另外,从美国内部的矛盾看,由于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股票上涨仅使富人受益,而中低收入者并不属于受益范围。因此,短期股票市场的大幅调整,对富人的财务影响更大,但是对其消费的影响较低,但是对中低收入者来说,财富冲击非常有限,但是这些人的消费中,50%以上都是租金支出。不过,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失业预期的上升,将影响中低收入者对未来收入降低了预期,因此,将加剧短期消费的波动。

4、美国财*刺激*策推出只是时间问题

从美国目前的*策看,除了宣布降息以及量宽计划外,还有一系列配套货币*策措施,例如包括将存款准备金率降至零,同时调整存款准备金及超额准备金的利率,把贴现窗口的基本信贷利率下调个基点至0.25%等。此外,美联储还在密切监控信贷市场,并准备利用其各种工具来支持信贷流向家庭和企业,从而促进实现其最大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目标。从美联储的措施看,短期解决流动性问题的同时,也在警惕美股暴跌后是否会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的问题。

参考我们的跟踪,美国目前资本市场的风险只是局限于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市场,并未蔓延到其他金融机构,因此短期因为流动性问题,导致的类似年出现的反身性问题发生的概率不高。另外,由于美国于年通过的“沃克尔法则”降低了银行系统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暴露,股价下跌引发金融危机的概率不大。结合美国银行业当前相对较低的杠杆率以及稳健的负债端,我们认为美国银行业发生系统性金融危险的概率并不高。因此,不会出现系统性的信贷收缩,在经济下行周期,仍有操作空间对实体经济形成支撑作用。

美国已经酝酿出台财*刺激方案,目前两*分歧严重。不过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刺激方案的出台,只是时间问题。预计仍是通过减税、增加转移支付等财*扩张措施,救助受本次新冠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和居民。

5、国内应对*策更多的要落在供给端,以民生为导向

5.1综合分析当前国内面临的问题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国内的供给冲击,国外的需求收缩,交错发生,使得国内经济短期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而且本次遇到的并不是过往经济过热后的自然衰退现象。因此,采取过往所谓的逆周期调节措施,通过需求端的扩张似乎并不对症,而且国内经济面临的诸多结构性问题,再次实施逆周期调节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现有疫情各国采取防控措施的严格程度、金融市场反应、经济冲击程度看,我们认为防控越严格,短期经济冲击就更大,不过措施越严格,疫情缓解越快,整体受影响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疫情防控,冲击的是实体经济,金融风险更多的是衍生出来的。因此,*策应对的重点也应该放在支持实体经济层面,金融方面更多的是流动性的短期纾困。

5.2应对*策更多的落在供给端,并密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