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祖贻辨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复制链接]

1#

小儿病*性心肌炎是一种在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1~3周,出现以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或隐痛、剧痛、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双份血清特异性病*抗体阳性为主要表现的小儿常见心脏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心瘅,亦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胸痹、虚劳等病症范畴。此病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国医大师刘祖贻认为此病病机为邪*伤正,由实渐虚,论治重在虚实兼顾,以平为期。笔者曾有幸随侍其诊,亲见刘师治疗小儿病*性心肌炎之效验,现将其辨治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机乃因邪*伤正,由实渐虚

心主血,藏神,又主惊。心血充盈,则心神安宁无病。若心血亏虚,或气虚无以生血,血亏则舍空,外邪易乘虚而入,扰乱心神使之失宁,心瘅乃发,惊悸乃生。此即《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心主惊……虚则卧而悸动不安”及《证治准绳·幼科》“心藏神肝藏*,二经皆主于血,血亏则神*失宁,而生惊悸”之谓。从心主血、藏神、主惊,到心瘅的发生、迁延,刘老认为其发病乃为邪*伤正,由实渐虚的过程。

1.1气阴两虚是心瘅发病的病理基础

刘老认为心瘅患儿在疾病诊断成立之前,早已存在气阴两虚。《*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心之气血充盈,五脏及全身机体得其所养,神*安宁,正气充足,能拒外侮,风热、湿热等外邪侵袭,以致机体伤风感冒,但淫心无门,心瘅无由而发。若先有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导致心之气阴两虚者,当外邪入侵机体之际,邪*内淫于已虚之处,损害心肌,扰乱心神,神*失守,故发心瘅,而有惊悸怔忡等症。亦正如《*帝内经素问遗篇·评热病论》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气阴两虚是心瘅发病的病理基础。

1.2正邪交争是心瘅发病的动态过程

该病在邪*淫心之前,先有心之气阴两虚;当邪*乘虚淫心之时,邪*盛,正虚少,而为七实三虚之候;在邪*淫心过程中,又因“壮火食气”,进一步消耗心之气阴,心之气阴渐虚,此时正邪交争,乃为虚实各半之候;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渐退,正虚更显,则为三实七虚之候。在正邪交争之际,若能得到正确治疗,或正气来复,使邪*渐去,病情减轻,则由急性期进入恢复期,形成七虚三实之正虚邪恋之候。当外来之邪*渐尽时,又衍生内生之瘀痰,成为气阴两虚、痰瘀阻络之候,或阳虚络阻之候。在心瘅病情进展过程中,如失于调摄,两感于邪,或伤于乳食,积热内生,则邪*再次淫心,已虚之气阴更加无力祛除淫心之邪,而令虚者更虚,如此反复发病,令邪气更盛,正气日衰。故正邪交争是心瘅发病的动态过程。

1.3正损难复,是心瘅迁延难愈的根本原因

在心瘅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淫心之邪*渐趋清散,但已损之正气难于恢复,且因已损之正气导致了新的病理产物(痰瘀)的形成。这种阳邪(外来之风热、湿热邪*)散,阴邪(内生之痰、瘀)生的病理机转,以及阴邪的缠绵之性,复损其正,更令病邪迁延难愈。故刘老认为,正损难复,是心瘅迁延难愈的根本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病*性心肌炎的发生,乃感染各种病*,通过直接侵犯心肌,导致心肌纤维溶解、坏死、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或通过免疫变态反应,生成抗心肌抗体,从而引起心肌损伤。这种病*直接侵犯心肌到最终引起心肌损伤的过程,即与刘老所认为的“邪*淫心伤正,由实渐虚”的病理机转颇为一致。

2

论治重在虚实兼顾,以平为期

正因为刘老认为心瘅的发病机制,以气阴两虚为病理基础,正邪交争为发病的动态过程,正损难复是迁延难愈的根本原因,其病机关键在于正邪交争,初病以邪盛为主,久病以正虚为主,因此在治疗中主张虚实兼顾,以平为期,在初病,以祛邪为主,兼顾其虚;在久病,以扶正为主,兼祛余邪。常分以下三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五个证候进行辨治。

2.1热*淫心证(急性期):多见于气阴两虚体质,复又外感风热,热*侵心,七分邪三分虚者。症见发热恶寒,咳嗽咽痛,汗出口干,胸闷时痛,心悸不宁,舌尖红,苔薄*,脉浮数或细数。治以清热透表,益心安神,方用银翘散合丹参饮加减。药用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芦根、淡竹叶、甘草、桔梗、丹参、降香、砂仁、山楂。邪热炽盛者,加*芩、石膏;胸闷胸痛者,加三七、红花;心悸、脉结代者,加五味子、柏子仁;腹痛腹泻者,加木香、藿香;口渴舌红者,加生地*、麦冬。

2.2湿热侵心证(急性期):多见于气阴两虚体质,于肠道病*感染后,湿热侵心,七分邪三分虚者。症见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胸闷,肢体乏力。舌质红、苔*腻,脉濡数或结代。治宜清热化湿,解*透邪。方用葛根*芩*连汤合丹参饮加减,药用葛根、*芩、*连、甘草、苦参、木香、石菖蒲、郁金、丹参、降香、砂仁、山楂。胸闷气憋者,加瓜蒌、薤白、甘松;肢体酸痛者,加独活、羌活;心慌、脉结代者,加柏子仁、龙骨。

2.3邪伤气阴证(恢复期):多见于邪*渐解,气阴受损,虚实各半者。症见胸部憋闷,心悸气短,多汗,咽干口苦,大便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方用生脉散合五味消*饮加减,药用麦冬、五味子、西洋参、银花、蒲公英、丹参、郁金、降香。若气虚明显者,加*参、*芪;胸部憋闷明显者,加旋覆花、紫苏梗;胸痛者,加红花、川芎;大便干者,加玄参、火麻仁;心悸不宁者,加灵芝、酸枣仁;脉细数或结代者,加炙甘草。

2.4气阴两虚证(后遗症期):多见于疾病晚期,邪*已去,气阴受损,新的病理产物瘀痰衍生,痹阻心络者,为三分邪、七分虚证。症见心悸气短,头晕,胸闷,全身乏力,少寐多梦,多汗,口干,劳则加重,舌质谈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或结代。治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生脉散合芪丹护心饮加减。药用:*芪、生晒参、葛根、丹参、郁金、降香、麦冬、五味子、山楂。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者,加桂枝、葶苈子、附子;心悸、心律失常者,加龙骨、牡蛎、苦参、北五加。

2.5心阳亏虚证(后遗症期):多见于疾病晚期,邪*已去,气阴受损,新的病理产物瘀痰衍生,痹阻心络者,为三分邪、七分虚证。症见胸闷气短,心悸不安,面色皩白,形寒肢冷,或见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脉沉弱无力或沉细迟。治以温补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合芪丹护心饮加减。药用:桂枝、*芪、丹参、郁金、降香、山楂、甘草。形寒肢冷明显者,加红参、附子;面色晦暗者,加红花、三七;胸痛较剧者,加细辛、鹿角片、川椒;汗出不止者,加山茱萸、龙骨、牡蛎。若心阳虚损、心神浮越而见烦躁不安,心悸怔忡,自汗,或不寐,舌淡苔白,脉虚数者,则宜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若气短者,加人参、柏子仁、五味子;肢冷、头汗出者,加人参、附子、五味子。

3

治验举隅

3.1邪伤气阴案:患者罗某,男,3岁半,长沙市人。因心悸反复2个月而于年10月16日初诊。患者在2个月前因感冒后心悸医院住院,经各种检查发现心脏扩大、室上性心动过速、ST-T改变,诊断为病*性心肌炎。现因心悸而不愿活动,口干,纳可,大小便可,咽红,舌质偏红,苔*,脉细数。西医诊断:病*性心肌炎,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医诊断:心瘅,邪伤气阴证。治拟清热解*,益气养阴,养心安神。药用:板蓝根10g,蒲公英10g,*芪15g,太子参15g,麦冬8g,五味子8g,酸枣仁10g,首乌藤10g,丹参10g,珍珠母(布包先煎)15g,山楂10g,甘草3g。7剂。10月30日复诊,心悸已不明显,活动自如,口不干,咽不红,舌质偏红,苔薄,脉细。仍用上方去蒲公英,加麦芽10g,续服7剂以善后。

按:心为人身之所主,心藏神,心之所养者血,心血虚则神气失守,而生惊悸,故《小儿药证直诀》云:“心主惊……虚则卧而悸动不安”,此案患儿心悸而不愿活动,口干,咽红,舌质偏红,脉细数,为邪*淫心,损伤气阴之故;舌苔*,为温热邪*羁留之征。故用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益气养阴,酸枣仁、首乌藤、珍珠母、山楂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清热*则淫邪能去,无由损心;益气阴则心神得养,悸动能平,药证相符,故获显效。

3.2阳虚阻络案:患者刘某,男,10岁,某医学院家属。因心动过缓5年而于年6月2日初诊。患者在5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心动过缓,医院诊断为病*性心肌炎并窦性心动过缓,服阿托品后心率可达60次/分以上,但停药则低于55次/分。现时有头晕眼花,纳食可,大小便可,舌质淡暗,苔薄,脉细迟。西医诊断:病*性心肌炎后遗症,窦性心动过缓。

中医诊断:心瘅,阳虚阻络证。治拟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方用桂枝甘草汤合芪丹护心饮加减,药用:桂枝7g,甘草7g。*芪30g,*参15g,丹参10g附子(制,先煎)5g,人参叶5g,麦冬10g,五味子7g,石菖蒲7g,7剂。7月14日复诊,服药时心率达60次/分以上,但停药后心率又减慢,白天56次/分左右,夜间46次/分左右,无明显不适,舌质淡,苔薄,脉细迟。仍守前法,用上方去*参、丹参,加当归10g,仙鹤草、龙眼肉各15g,续服7剂。8月11日三诊,心率已在64次/分左右,稍有口干,无其他不适,用复诊方去石菖蒲、当归,加*参10g,生地*12g,续服7剂以善后。

按:此例患儿病程长达5年,病久心阳受损,阳气虚弱,鼓动无力,故心动过缓;头目失荣,故头晕眼花;心阳虚弱则胸阳不振,心脉阻滞,故脉细而迟;舌质淡暗,苔薄,皆阳虚络阻之征。故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参、附子扶元气而能振奋心阳;*芪、人参叶甘温益气,麦冬、五味子养心阴而可阴中求阳;丹参活血通络,石菖蒲通心窍又兼祛痰化浊。诸药相合,共奏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之功,阳气足,胸阳振,则推动有力而心动过缓能治;瘀痰化,心脉通,故经络调畅而心悸舌暗可疗。

I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网络。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