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流量大战未到黑龙江已被调停丨社区 [复制链接]

1#

为严格规范社区团购经营行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九不得”,包括不得通过低价倾销、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方式滥用自主定价权。

最近一周,社区团购算得上是社会各界讨论最火爆的话题之一了。以“社区团购”为关键词的相关话题频频冲上微博热搜,其中#社区团购会夺走卖菜商贩生计吗?#这一话题的阅读量甚至超过了2.47亿。

有人觉得社区团购是资本家们通过融资烧钱抢占菜农生意的“新玩法”,形成垄断后肯定会涨价,疯狂收割。

也有人觉得社区团购只是购买方式的一种,不必过于紧张,有优惠就大家团购一起买,没有优惠回归市场购买也一样。

那么,社区团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消费方式?他对于我们而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PIC/pexels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区团购。

社区团购是真实居住社区内居民团体的一种购物消费行为,是依托真实社区的一种区域化、小众化、本地化的团购形式。简而言之,它是依托社区和团长社交关系实现生鲜商品流通的新零售模式。

再直白点,就是一个由小区“群主”建立的“物美价廉”的购物群。

质量好、价格便宜、方便,这是人们对购物的最真实诉求,而这也正是社区团购诞生的土壤。

但是,问题也就出在这儿。当新兴的社区团购迅速发展,势必会挤压到本地菜贩的生存空间。

我们回到开篇提到的这个话题:社区团购会夺走卖菜商贩生计吗?

就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或者更确切地来说,它不仅可能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还有可能占据水果店、小超市、便利店的原本的市场,势必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社会问题。

那么,倘若我们抛开市场的优胜劣汰不谈,社区团购的真实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我们买菜只需要通过手机操作,不用去挤菜市场,不用去拎着一兜又一兜的菜长途跋涉,不用去担心菜品的质量,不用去担心它缺斤短两……

PIC/pexels

当菜篮子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买菜也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这听起来是一件好事。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这确实是可以轻而易举实现的。从商业模式上来看,社区团购真正贴合了老百姓的需求。

但这是在市场自然发展,不存在人为变量下的未来。

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经常购物的人们都知道,我们去超市购买单件商品都是一个固定的零售价,蔬菜、水果也是按照当日的价格,稳定在一个区间里。而作为商店,赚取的是商品进价与零售价的差价。在零售价不变的情况下,进价越低,老板赚得越多。

那么,如何让一个商品的进价降低呢?

供货商的答案是,大批量、一次性的多进货。

举个例子,假如我是一个矿泉水的零售商,进瓶矿泉水,供货商提供的进价是每瓶1块钱,我零售卖2块,那么我可以赚块钱。

而如果我进瓶,供货商的进价可能就会调整到每瓶9毛钱。继续卖两块,我可能赚得更多,但是在日常销量不变的前提下,我需要两倍的时间去消耗掉这批货。

这对于精明的商家来说绝不是最优解。

于是,一场“竞速赚钱”的游戏就开始了。

如果我卖瓶矿泉水要1天,那么我一天下来的盈利便是*(2-1)=元。而如果我以1.5元的零售价发起拼团,拼团成功直接卖掉瓶。那么一天下来的盈利便是*(1.5-0.9)=元。比之前一天多赚了20元。

但老百姓钱包里的钱是有限的,谁先一步掏空你的钱包,谁就拿下了整个市场。

在疫情爆发后,为了安全,人们往往会尽量避免去人流量大的商超购买商品,这时候,能配送到家或能就近取货的社区团购就显现出了优势,而楼下便利的小商超、蔬菜水果店的店主及快递站站长往往就成为了第一批的“团长”。

一个又一个的内购团每天团购“接龙”,让他们的新生意红红火火地开展半年多,再之后,就引起了“资本”的注意。

巨头来了。美团、拼多多、滴滴纷纷“大干快上”,打起了群架;阿里、京东、快手一边围观调研一边悄悄布局;地推铁*来活儿了,他们被派往全国各地,扫街、扫楼、拉团长;社区大妈嗨了,1分钱一筐的鸡蛋,不要钱的大葱,免费领的水果,各平台的羊毛薅都薅不完……平台通过补贴来抢占市场,彷佛又一次出现了全民狂欢的流量大战——继打车大战、外卖大战、单车大战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菜篮大战”就此打响。

在这之前的一切都还是“阖家欢”式的故事,但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经过了多年来各色大战的洗礼,或许我们已经知道了剧本的走向:

当团购成为习惯后,办会员才能享受折扣、附加服务费才能送货上门、想要吃新鲜的就得加价……这一切似乎都是可以预期的发展。而在增加了一系列让你多消费的门槛后,你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局面,关上手机,夺门而出,到了楼下你会惊讶地发现,便利店、蔬菜水果店早已人去楼空。

PIC/pexels

或许到这时你才知道,你又一次成为了“韭菜”,被资本无情地收割了。

当然,或许也正是此前无数次类似的“剧本”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一次,市场监管部门的管控来得特别快:

12月2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商务部组织召开规范社区团购秩序行*指导会,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美团、拼多多、滴滴等6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参加。会议强调,互联网平台企业要严格规范社区团购经营行为,严格遵守“九个不得”。

人民日报对此也做出了评论,对话各平台“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而在黑龙江,这场“大战”还未真正打响就已经被“调停”。对于还处于社区团购初级阶段的我们而言,还有时间去冷静地思考一下,该如何理智地看待社区团购。

那么,对于市场和消费者而言,什么才是社区团购应有的样子呢?

首先,可以拼价格,但是先要保质量。

根据此前的现状来看,社区团购为了抢占市场,往往会用特价菜来吸引消费者,其质量却常常差强人意。

据《黑龙江日报》此前的报道,哈尔滨的刘女士今年47岁,是最早使用并向朋友推荐社区团购平台的一批人之一。但如今的她却向媒体表示:“我现在基本不用这些软件和平台。举个例子,我使用美菜购买生鲜,送货起步消费要求在元以上;每季都有特价菜,有时八九个,有时三五个,但只允许选择一种;用得多了才发现,特价菜也不是谁补贴了,而是超市的过时菜、残次品。”

其次,团购群鱼龙混杂,作为消费者,要多一些冷静判断,少一些随波逐流。

同样据媒体报道,家住群力公务员小区的张女士,曾被人拉入了一个“社区日用品内购群”。虽说是内购群,但报价都不低,送货条件是必须购货元起。“可选的东西不是太多,买了两次,发现元买不了几样东西,尤其是蔬菜。起初,蔬菜收拾得还挺干净,后来就不太好了,蔫巴儿的蔬菜也混进来了。”张女士说,一个月左右,就有团友在群里吐槽别的群同样商品的“低”价格,张女士也发现这个群里一些蔬菜、日用品的价格比别的群都高出块八毛的。别的群里一只鲜鹅蛋4元左右,这个群一只鹅蛋却要5元,多买也不降价。张女士心里不舒服,不久就退出这个群了。后来听说,购物团长几次送货质量不好,还不及时给调换货,这个群不到两月就解散了。

第三,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社区团购,永远要把便捷放在第一位。

社区团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小范围内的团购。大多是小区内,方便配送或方便自提而发起的团购。

家住道里区工农大街的杨女士通过手机上的“多多买菜”APP,购买了孩子爱吃的桔子,还有茄子、柿子,准备第二天晚上做菜用。杨女士选择了距离最近的一家提货门店,APP上提示13日下午16时取货,可是当她第二天准时来到店内想取货时,却被告之货还没有送到,得回家等电话。而此时APP上还在显示“请前往门店提货”,门店的工作人员解释说,送货不准点虽说不是常事,但有的时候由于送货员车坏了、或其他一些原因会晚到。无奈,杨女士只得先回家。等了两个小时,杨女士也没有接到门店电话,没办法,她只好煮了些冻饺子当晚餐。直到20时,她再次前往门店询问后得知,包括她订的水果蔬菜在内的十几件货都还没有送到,只能等着明天再去取了。杨女士感觉很不爽,她认为还不如到超市方便,也便宜不了多少钱,关键是还可能会耽误事儿。

其实,各种各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在一项新兴事物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而基于此生存的平台与商家,需要时刻自省,“如履薄冰”地做好服务,才能让还没站稳的社区团购真正走上正轨。

社区团购的本质是好的,这是一种基于便民服务基础上的新型购物方式,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在这样寒冷的冬天,能少拎一些菜奔波在各个市场,是一件很让人暖心的事儿。

但无论是社区团购也好,还是回归市场也好,不过都是人们生活购买方式的一种。对于习惯于市场购物的人来说,早早起来,熟络地和熟悉的商贩们打打招呼,再排队买一盒心爱的油炸糕,带着市井烟火气回到家里,也未尝不是生活的另一种美好。

PIC/pexels

最后,最重要的是,持久标准化的服务才能让团购真正发挥优势。

社区团购应是购物方式上的便民化升级,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生活的唯一解。我们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去精挑细选,也可以在不方便的时候选择团购配送。但它绝不能成为资本收割利益的镰刀。

愿我们理性地看待社区团购的本质,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做好管控,守住这份方便,让社区团购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图文编辑

黑龙江头条

图文来源

黑龙江头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