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中
苏州城事系列之二
年已过半,各种统计数字相继出炉,关于中国城市经济排名,很多人其实都已经懒得看,因为不管是谁来做这个排行榜,前五席基本是固定的,北上广深香港等于铁打的营盘,在可预见的岁月里不会有变化。全中国多个城市瞄准的是榜单的后半段,即第六名。苏州、天津、重庆、成都、南京、杭州都是这一位置强有力的竞争者。苏州因为地级市的身份,长期占据第六的位置,被人称为中国城市经济的“小六子”
一、苏州真正让世人惊艳的是混搭
众所周知,苏州经济实力雄厚来源于下辖各县区的强大实力,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还有已经改了区的吴江并称苏州五虎,都是全国县域经济的龙头。
苏州大市范围内的工业园区、新区、吴中、相城、姑苏,也是颜值和内涵并秀的现代化新城,经济产值往往能比肩普通地级市。
纵观全市,个个不凡,苏州内部这张实力排行榜也是非常精彩。但这些不足以形容苏州的惊艳,苏州的美好来源于混搭,这才是全国少有的魅力,有句话形容苏州为“双面绣”。这是我认为描绘苏州最精要简明的表达。
一半是古城,一半是新城。这才是苏州震得住其他城市的王牌。
古城的代表是姑苏区,有那么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全国保护的最好的古城,有区内所有建筑不超过北寺塔的高度,有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有如此强大的文化底蕴,姑苏区当之无愧成为苏州的超级大IP,哪怕经济实力逊色,但这份颜值犹如倾国倾城的美女,谁不愿意护着她。
新城的代表是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新加坡合作的典范,是产城融合的代表,不仅输出强大的经济产值,还有基本消灭城市病的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外貌,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地区最密集的金融机构聚集区,驻有最多的大企业总部基地,东方之门也就是网络上的“大裤衩”楼雄居于此,华东地区数一数二的购物中心“苏州中心”在这里,江苏第一座W酒店也来了。全苏州可以称得上的唯一的CBD就在这。
你喜欢姑苏区还是苏州工业园区,面对这个哈姆雷特之问,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回答。但都明白,姑苏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位置不可撼动,余下县市能争的是“第三极”,那么苏州的第三极在哪?容我后文讨论,先把该说的讲清楚。
二、苏州这幅“双面绣”是如何绣成的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叙述下苏州城市发展的当代史,姑苏和园区代表了两个文化体系,他们很难共存,他们在世界很多地方是周瑜和孔明,为什么后来能走到一块去?这些固然有苏州人民的努力,但也有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
今天苏州所有的荣耀源于年以后的三波历史机遇
第一波是乡镇企业的异*突起
在那个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时代,苏州快速的发展起了乡镇工业,现在的世界强企业,沙钢集团、恒力、亨通等最早都是脱胎于乡镇企业,当时全国各地都在搞工业,苏南的农村抢到了第一波红利,为什么是农村企业尝到甜头?因为城里的国有企业体制上有束缚,而苏南农村在解放后一直有搞小工业的传统,有人才、经验、资金、技术上的储备,所以短时间内就做大了。
在这之前,苏州只是一个消费型城市,尽管苏州有2多年的建城史,但在富庶的江南地区,这还不是一个能让人心服口服的过往。有了乡镇企业,苏州才建立了初步的现代工业。
第二波是80年代早期的区划调整
这给了苏州一个比较大的行*区域,也诞生了后来很有影响的县级市张家港,苏州下辖的张家港市原来是属于常熟市的一块,在苏南地区是最穷的。在这一轮区划调整中,张家港从常熟分开独立。昆山那时也很穷,在苏州各个县级市中排倒数第二,张家港是倒数第一。
苏州虽然在83年变大了,但日子不好过,昆山和张家港是当时最穷的两个县,日子相对好过的有常熟和吴江,还有苏州外围的吴县市,但也都比不上无锡和常州的发达,要知道八十年代的常州市委书记沈达仁最后的位置是江苏省委书记(沈也是苏州人)
不过历史最爱开玩笑,苏州最穷的两个县昆山和张家港后来翻身到枝头作了凤凰,居然蝶变为国内县域经济的龙头。他们不仅壮大了自己,也带动了苏州。
第三波机遇就是工业园区的崛起
新加坡人带来的园区能落户苏州也是奇迹。最早新加坡人找的是上海人,可惜当时上海看不上新加坡人,苏州抢了过来。现在的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了中国产业园经济的代表,各类经济指标领先业内。更重要的是,苏州发展工业园区获得了一般地级市不可能拥有CBD,城市外贸、城市资金量、知名度都有了巨大飞跃。
记得小时候,有亲戚朋友在昆山、常熟,谈起苏州,他们是不大看得起的。因为苏州的城市格局不大,高楼不多,和周围县级市看起来差别不大。自从有了园区,苏州城的外貌翻天覆地,在县区人民心中有了大城市的地位。
因为这三波大的机遇让苏州抓住了,城市核心区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大大增强。进入新世纪头十年,大家回头一看,惊喜地发现:遍地高楼中的苏州中心城区,也就是原来的金阊、平江、沧浪三区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依然是秀丽的园林搭配迷人的街巷,于是在年把三个区合并成了一个大区:姑苏区,还挂上了全国唯一的冠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
再找来宋代的苏州地图“平江图”对照,发现苏州城市基本格局历经千年而未变,一个老苏州和洋苏州相得益彰,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和谐共存图景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成型了,这才诞生了令世人惊艳的“双面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