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敏文一直在思考零售业和便利店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消费是场心理战。
零售业存在的价值就是要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作斗争。
那么,便利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年铃木敏文将美国7-eleven引入日本,彼时,质疑的声音并不罕见。
当时日本经济起飞,零售业如火如荼,大有超市,小有杂货店解决你的不时之需。
那么便利店这种形态还有必要存在吗?
有必要。
因为便利店倡导的是24小时营业,24小时灯火通明的等待着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这本身就足以打动顾客。
那么便利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便利店是一个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空间,而不单纯是一个购物的场所。
在7-eleven,如果你去买便当,凑巧便当卖完了,店员不能生硬的回复你:卖完了。
而是要告诉你,距离这里多远的路程,还有一家便利店,而这家便利店有可能不是7-eleven。
也就是说,店员要通过交流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单纯的卖出产品。
当我们在便利店,特别是7-eleven里体验他们优质的服务,享受他们美好的商品的时候,要明白是我们的需求被观察被记录被满足的过程。
消费者的口味是在不断变化的,7-eleven就要不断满足这种变化,这是便利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对7-eleven的实地考察,三点总结:
一,贯彻密集型开店的原则
二,建立产品研发和供应的体系
三,对每一件产品的机制了解
密集选址战略。
密集选址不是自己跟自己竞争吗?
不然。
在一定区域内多开店,首先能提升品牌认知度,放眼望去,大街上都是7-eleven,不管你买不买总能记住这个品牌。
还节省了广告费,你要是费心费力的在一个地方树个广告牌子,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开家店铺,即卖东西又能宣传自己。
密集选址能提升物流的效率。
共同配送。
第一家7-eleven,每天得有70多辆车来送货,店员应接不暇了。
同类产品不同的品牌也会各自为政的来送货,比如仅仅是牛奶,日本就有森永,明治,全农,店员每天收货疲惫不堪,而且浪费了物流资源。
共同配送模式,还运用了温度管理的配送方式。
就是在各个重要区域设置配送中心,产品按照温度来管理。
产品当时划分为
冷冻型产品,比如说冰激凌
微冷型产品,比如牛奶、生菜
还有恒温型产品,像罐头饮料
最后还有暖温型产品,面包,米饭等等
这样的设置有个好处,就是保证食材的新鲜,还能减少物流成本。
实行了这种方法之后,平均一家店每天只有9辆车来送货就可以了。
建立产品研发和供应体系。
其出发点是: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感的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历史上,从来没有打过价格战,而是用品质来打动消费者。
7-eleven有很多自己的原创产品,而且有独特的研发理念。
比如食品,每一款新的食品诞生之后,要求下至店铺保洁阿姨,上到公司董事会主席,都要亲自品尝,所有人都说好吃。
才能开始出售。
怎么保证好吃呢?
研发小组不仅包括研发人员,还包括原料、器材、制造厂商等,整个团队必须把控食品诞生的每一个环节。
要求研发人员去品鉴那些火爆餐厅里的菜品,然后横向比较7-eleven的食品,如果没有人家好吃就得回炉重做。
7-eleven推出成千上万的食品,怎么能保证每个人都品尝测试呢?
实际上,如果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大部分日本企业都喜欢运用笨办法来完善自己的产品,
那就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尝试,
即使错过时机也不能敷衍了事。
一个供货商会给好几个餐厅、便利店供货。
但,这就有个问题:
供货商有可能给某家店铺送的食材就是别人用剩下的,没法保证食材的新鲜度。
所以,要求这些供货商只为7-eleven服务。
同时,供应商的食材、温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比如坚决不能用打了农药的食材等等。
所以,当时日本媒体说,好多日本家庭主妇觉得7-eleven卖的现成的饭菜要比去超市买菜自己做更安心。
对每件产品的极致理解。
在7-eleven内部,这种理念叫单品管理。
核心思想就是,每个店员要对每件商品都非常了解才行。
比如,每个店铺的销售人员汇报销售情况的时候,不能按照大的类别来说。
比如,今儿面包卖得不错!
7-eleven不允许这样汇报,而是要告诉店长,哪个品牌、哪个口味的面包卖的好,哪个卖得不好。
实际上,7-eleven是日本最早引入POS机系统的零售企业,POS机能记录产品的销售情况,但铃木敏文认为这远远不够,
店员的判断要比冰冷的机器更有参考价值。
以上三点,只是简单的概括。
7-eleven提供的服务和产品非常多元,难以详尽描述。
但归根结底,7-eleven会时刻思考消费者心理的变化来提供服务。
比如店员都会关心天气变化。
如果天冷了,会多放置一些热饮和热食。
如果天热了,那么冷饮就要增加。
但不限于此,7-eleven的店员通常还会想到:
即使是冷天,是不是也有人想喝冰的饮料?
即使是热天,是不是也有人喜欢吃热食喝热咖啡呢?
这些储备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