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临床合理用药
如果Q波的时间和深度超过正常值或伴有切迹,则为异常Q波(Q波时间>0.04s,深度超过同导R波电压的1/4)。发生异常Q波的心电图多见于心肌梗死,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能够引起Q波的改变,甚至形成异常Q波,如心肌病、心肌炎、肺气肿、肺栓塞、左心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通常将发生在心肌梗死的Q波称为梗死型Q波,而发生在其他疾病的异常Q波则被称为非梗死型Q波,本文对异常Q波的鉴别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3月-年5在我院住院检查12导联心电图的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24~80岁,中位年龄48.5岁,心电图表现有异常Q波。
1.2方法
(1)采用德国光电型心电图仪,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2)符合异常Q波或QS波的诊断标准:Q波时间﹥0.04s,深度超过同导R波电压的1/4;(3)同时完善临床病史、心脏超声、X线胸片、实验室等相关检查。
2结果
(1)本组中20例诊断为心肌梗死,其中下壁心肌梗死8例,前间壁心肌梗死4例,前壁心肌梗死5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例,异常Q波表现于Ⅰ、aVL、Ⅱ、Ⅲ、aVF、V1~V5导联。
(2)本组中15例诊为心肌病,其中12例符合肥厚性心肌病特征,其中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7例,流出道梗阻型2例,全心肥厚型2例,心尖肥厚型1例,3例为扩张型心肌病。异常Q波表现于Ⅰ、aVL、Ⅱ、Ⅲ、aVF、V5~V6导联。
(3)本组中3例诊断为病*性心肌炎,病前1~2周有病*感染史,异常Q波多见于胸前导联。
(4)本组中5例诊断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异常Q波表现于右胸前导联上,V1、V2呈QS型,貌似前间壁梗死,其次表现于Ⅱ、Ⅲ、aVF导联上。
(5)本组中3例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其中2例Ⅰ、aVL、V6导联有异常Q波,貌似高侧壁心肌梗死,同时又具有A型预激综合征的诊断特征,1例心电图胸前导联上V1、V2、V3导联呈QS型,貌似前间壁梗死图形,同时又具有B型预激综合征的诊断特征。
(6)其他心电图有异常Q波的患者中,2例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厚,异常Q波见于胸前V1、V2、V3导联,V5、V6呈高电压﹥2.5mV,1例确诊为肺栓塞,异常Q波表现在Ⅲ、aVF导联上。
3讨论
异常Q波形成的机制与心脏除极向量变化和心肌细胞病变后失去除极能力,变为电静止状态有关[1],各组异常Q波产生原因分析如下:
3.1心肌梗死
常出现异常Q波反映了心肌坏死及纤维性瘢痕。当心脏产生电活动时,正常心肌能正常的除极,而坏死的心肌则不再有除极的功能,此时正常心肌除极形成的向量必然背离坏死区,如果将探查电极置于坏死区的外侧,在此处记录下的电位只能是负电位,这样就在心电图上形成了Q波。心肌梗死早期的异常Q波未必表示心肌组织已经丧失,因为广泛心肌缺血的传导迟缓可产生一过性Q波,有的解释为严重心肌缺血时可使心肌失去电活动能力造成“静电区”而形成异常Q波[2]。
3.2扩张性心肌病
可出现类似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见Ⅱ、Ⅲ和aVF,Ⅰ和aVL,V3~V6等组导联,多数Q波赠宽>0.04s,有研究表明本病的异常Q波多与心肌坏死瘢痕形成,导致局部区域性和电势消失有关。各类心肌病均可出现异常Q波[3],但在室间隔肥厚性多见,一般认为是室间隔肥厚,QRS初始向量增大所致(中隔Q波),亦可能与肥厚、纤维化的室间隔导致激动顺序发生改变有关,其Q深而不宽,常出现在V5、V6、aVL、Ⅱ、Ⅲ、aVF导联上,V1、V3导联上可见R波增高,当病情发展,左室增大,或心肌纤维化加重时,异常Q波渐趋消失。
3.3病*性心肌炎
严重时病*性心肌炎可使心肌丧失电激动能力,形成电静压,在心电图上出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3],有时单纯从心电图上不易与心肌梗死区分,如果病变能较快的缓解,使病损心肌免于坏死并恢复其电激动能力,心电图上异常Q波随即消失,则可以与急性心肌梗死造成的Q波相区别。
3.4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
由于膈肌位置低,心脏顺钟向转位,右胸前导联上r波变小,甚至缺如,在V1、V2导联上出现QS波,很容易误认为前间隔梗死[4]。如非梗死所致,则在QS波形导联的左侧胸前导联上出现rS波,并且波形是光滑锐利无顿挫,如为前间壁梗死则在左侧的导联上起始为q波,即出现qR型并且波形上常有顿挫和切迹,其他心电图特征如肺形P波,肢导联低电压,3个标准导联上均有较大的S波也可证明为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而无急性心肌梗死的ST-T动态改变,但有的老年人2种病同时存在。
3.5肺栓塞
肺栓塞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表现非常相似,肺栓塞时可发生胸骨后闷痛,低电压,呼吸困难,Ⅲ、аVF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V1~V4导联上出现ST-T改变,常易误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或前间壁心肌梗死。但肺栓塞的Q波较窄<0.04s,而且很少出现在Ⅱ导联上,Q波之后总有R波,即不可能在Ⅲ或aVF导联上出现QS型,此Q波常为一过性,而在下壁梗死常在Ⅱ、Ⅲ及AVF导联上出现Q波,常≥0.04s,往往持久存在[5]。
3.6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的心室预激向量可产生不同类型的非梗死性Q波[6],A型预激综合征可产生类似正后壁心肌梗死的波型,-70°预激向量可在Ⅰ和aVL导联上出现Q波而类似高侧壁心肌梗死,+°的预激向量可在Ⅱ、Ⅲ和aVF导联上出现Q波而类似下壁心肌梗死;反之,预激向量也可掩盖相应部位心肌梗死,从而使心肌梗死的诊断发生困难,预激综合征在心电图上表现的P-R间期<0.12s,QRS间期>0.12s及有delta波可与心肌梗死相鉴别。另外,ST-T波的改变为继发性改变,即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心肌梗死的ST-T波改变为原发性改变,即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同。
3.7左束支阻滞或严重左心室肥厚
由于QRS向量向左向后增大,V1、V2甚至V3导联上出现QS波,并可伴有ST段抬高,似前间壁心肌梗死[7]。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室肥厚时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下,T波高耸,以及V4~V6导联有典型的左束支阻滞或左室肥厚图形特点,可以鉴别。
Q波的异常在临床上多种多样,复杂性高,鉴别诊断要从多方面入手,认真分析,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误诊误治,延误病情。
查询往期文章方法:
①点击文章开头蓝色字体“麻醉MedicalGroup”
②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