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届的儿科名解和大题整理好烂,最近不想看书,所以整了一部分,目前整理了这么些,其他的不知道这学期有没有时间整出来,看情况吧!
贫血
1、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中性粒细胞,称为骨髓外造血。
2、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3、生理性贫血:胎儿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EPO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胎儿红细胞寿命短,破坏较多;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至2~3月时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4、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①先天储铁不足:早产、多胎、胎儿失血和孕母缺铁等使胎儿储铁减少。
②铁摄入量不足:主要原因,如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
③生长发育因素:婴儿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事物易致缺铁。
④铁的吸收障碍:如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
⑤铁的丢失过多:如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可致慢性失血。
5、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6个月指2周岁多久,发病缓慢。
①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易疲劳,不爱活动。年长儿可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
②髓外造血表现:肝脾肿大。
③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异食癖;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等。
④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
⑤心血管系统症状:明显贫血时心律增快,心脏增大,甚至心力衰竭。
⑥其他:免疫低下,易感染。反甲。
(2)外周血象: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为主,中央淡染区扩大,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0.31。网织红细胞从减少、正常至增高。
(3)铁代谢检查:
指标
时期
数量
血清铁蛋白(SF)
铁减少期ID
<12μg/L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
>0.9μg/dL
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S)、转铁蛋白饱和度(TS)
缺铁性贫血期IDA
SI、TS降低,TIBS增高。
肾炎、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也称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病。
2、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严重表现、诊断与治疗。
(1)前驱感染:多有链球菌的前驱感染,以呼吸道和皮肤感染为主。咽炎为诱因者病前6~12天(平均10天),皮肤感染为病前14~28天(平均20天)。
(2)典型表现:
①水肿:一般仅累及眼睑及颜面部,重者可遍及全身,呈非凹陷性;②血尿:多为肉眼血尿,一般1~2周后转为镜下血尿;③蛋白尿;④高血压;⑤尿量减少。
(3)严重表现:
①严重循环淤血:由于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可导致循坏淤血,表现为呼吸急促和肺部湿啰音,重者出现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布满湿啰音、、心脏扩大,甚至出现奔马律等。
②高血压脑病:由于脑血管扩张,导致缺血缺氧、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出现脑水肿,表现为血压升高,年长儿可主诉剧烈头痛、呕吐、复视,严重者惊厥、昏迷。
③急性肾功能不全:出现尿少、尿闭,引起暂时性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和代酸。
(4)诊断:
①有链球菌的前驱感染;②急性起病,具备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的特点;③急性期血清ASO滴度升高,C3浓度降低;④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用于考虑急进性肾炎或临床、实验室检查不典型或病情迁延者。⑤鉴别诊断:1)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2)IgA肾病;3)慢性肾炎急性肾病;4)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其他系统引起的肾炎,如紫癜性肾炎。
(5)治疗:
①休息:急性期卧床2~3周,直到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退,血压正常可下床进行轻微活动。
②饮食:低盐饮食,有氮质血症者限蛋白饮食。
③抗感染:用青霉素10~14天。
④对症治疗:1)利尿,用氢氯噻嗪或者呋塞米;2)降血压:硝苯地平或卡托普利。
⑤严重循环充血的治疗:1)纠正水钠潴留,用呋塞米;2)肺水肿用硝普钠;3)难治者用连续血浆净化或透析治疗。
⑥高血压脑病的治疗:首选硝普钠,有惊厥者及时止惊(用苯巴比妥)
⑦急性肾衰的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透析,等待肾功能恢复。
3、肾病综合征:是一组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尿从尿中丢失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明显水肿。
4、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定量试验>0.05g/(kg·d),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5、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
(1)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见。
(2)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低钠、低钾、低钙,临床表现为厌食、乏力、懒言、嗜睡、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抽搐。另外可以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3)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易导致各种动静脉血栓形成。
(4)急性肾衰竭
(5)肾小管功能障碍:大量蛋白尿的重吸收可导致肾小管功能受损,出现肾病糖尿或氨基酸尿。
6、肾病综合征糖皮质激素中长程疗法。
①先用泼尼松(也叫强的松)2mg/(kg·d),最大量60mg/kg,分次服用。
②若4周内尿蛋白转阴,自转阴后至少巩固2周方开始减量,以后改为隔日2mg/kg早餐后顿服,继续服用4周,以后每2~4周总量中减少2.5~5mg,直至停药。疗程必须达6个月,此为中程疗法。
③若4周内尿蛋白未转阴,则继续服至尿蛋白阴后转2周方,一般不超过8周。以后改为隔日2mg/kg早餐后顿服,继续服用4周,以后每2~4周总量中减少一次,直至停药。疗达9个月,此为长程疗法。
化脑
1、化脑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临床表现:患儿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1岁以下为发病高峰。肺链以冬春季多见。脑膜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化脑以春秋季多见。多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脑膜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可伴有关节痛。典型表现如下:
1)感染中*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部分患儿有惊厥发作,脑膜炎球菌感染常有瘀点、瘀斑。
2)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婴儿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尾增大,合并脑疝时有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及瞳孔不等大。
3)脑膜刺激征,颈强直最常见,其他可有Kernig和Brudzinski征阳性。
年龄小于3个月的幼婴和新生儿表现不典型:
①体温可高可低或不发热;②颅内压增高不明显;③惊厥可不典型;④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2、并发症和后遗症:
(1)硬脑膜下积液:经化脑治疗有效48~72h后脑脊液好转,但体温不退或退后又再升高;或一般症状好转后又出现意识障碍、惊厥、颅内压增高表现。
(2)脑室管膜炎:有效抗生素之类下发热不退、惊厥、意识障碍不改善、进行性加重的颈强直甚至角弓反张,脑脊液始终无法正常化。
(3)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低钠血症和血浆低渗透压,加剧脑水肿。
(4)脑积水:患儿表现烦躁不安、嗜睡、呕吐、惊厥发作,头颅进行性增大,颅缝分离,前囟扩大饱满、头颅破壶音和头皮静脉扩张。
(5)各种神经功能障碍:神经性耳聋,其他有智力低下、脑型瘫痪、视力障碍等。
2、化脑的抗生素治疗原则。
(1)用药原则:选择对病原菌敏感且较高浓度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急性期要静脉用药,做到用药早、剂量足和疗程够。(早期、有效、足量、足疗程)
(2)病原菌明确前的抗生素选择:用三代头孢(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疗效不敏感用万古霉素,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者用氯霉素。
(3)病原菌明确后的抗生素选择:①肺链:继续上述方案,如对青霉素敏感,改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②脑膜炎球菌:首选青霉素;③流感嗜血杆菌:敏感者用氨苄西林或用三代头孢+美罗培南;④G—杆菌:三代头孢,可+氨苄西林或美罗培兰。
(4)抗生素疗程:肺链和流感嗜血杆菌10~14天,脑膜炎球菌7天,金葡菌21天以上。有并发症或不规则治疗者可延长疗程。
麻疹
1、Koplik斑:也称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常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为直径0.5~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可融合,于出疹后1~2天消失。
2、异型麻疹:见于接种过灭活麻疹疫苗再次感染麻疹病*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乏力等,多数无麻疹粘膜斑,2~3日后出现皮疹,皮疹不典型呈多样性,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波及躯干与面部。
3、简述典型麻疹临床各期特点。
①潜伏期:一般为6~18天(平均10天),此期多无症状。
②前驱期:指从发热至出疹,一般为3-4天。主要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合膜炎、麻疹黏膜斑。
③出疹期: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伴全身症状加重,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部→颈→躯干→四肢,达手掌、足底,皮疹性质: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后期可融合成片。
④恢复期:出疹3~4天后全身症状好转,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伴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一般7~10天痊愈。
4、麻疹的并发症。
①肺炎;②喉炎;③心肌炎;④神经系统: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⑤结核病恶化;⑥营养不良及维生素A缺乏症。
相关链接:→
特征性体征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的关系
麻疹
结膜炎、麻疹黏膜斑
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和细小脱屑
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期为发热的高峰
风疹
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幼儿急诊
一天出齐,次日开始消退
热退疹出
猩红热
杨梅舌、环口苍白圈
皮肤弥漫性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
发热1~2天,出疹时高热
肠道病*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有时呈紫癜样或水泡样皮疹
药物疹
痒感
5、麻疹的预防。
①主动免疫:出生8个月后为麻疹疫苗的初种年龄,1.5~2岁完成第二次接种。
②被动免疫:接触麻疹5天内尽快肌注麻疹免疫球蛋白。
③控制传染源:对麻疹患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般隔离至出疹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
④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房间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衣物在阳光下暴晒。
⑤加群麻疹的监测管理。
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