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识别和预防
一、水痘
什么是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秋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成年后某些诱因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指导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隔离传染源,患病幼儿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入园(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二、流行性腮腺炎
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
此病为腮腺炎病*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腮腺肿胀带有疼痛感为其特征,多数患者有发烧轻度全身不适感。少数病人脑膜、肝、心、胰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此病潜伏期一般平均为18天,多数患者先发现耳下部腮腺肿大,也有的患者先出现发烧、身体不适、食欲不振,过数小时或2天后发现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肿胀部位有疼痛,开口咀嚼时更明显,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肿胀可持续4~5天,以后逐渐减退,整个病程约7~12天。
预防措施
患者必须隔离,直至肿胀完全消退后一个星期方可解除。腮腺炎患者需卧床休息,吃流质食物,可用硼砂溶液漱口,发烧高者可吃退烧药,呕吐重、不能进食者,可采取输液治疗,采用中药疗法主要以清热解*为主,也可用中药西制的方法制成腮腺炎注射液,肌肉注射,局部冷热敷均可减轻疼痛,患处敷上如意金*散效果较好。
三、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A16型(CoxA16)和肠道病*71型(EV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该病发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患手足口病后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手足口病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的?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普遍易感,但成人由于自身免疫机能的完善,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2.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四、疱疹性咽峡炎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的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措施
家长应该培养幼儿勤洗手的习惯,少到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对症治疗。
五、麻疹
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约90%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麻疹病*存在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常要直接与患者接触才被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染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出疹前后5天内为本病的传染期。没有患过麻疹的,不论男女老幼皆易受到传染。6个月以下的小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可暂不受传染。如果母亲没有患过麻疹,新生儿也能发病。患病后大多能获得终身免疫,个别人可能两次患麻疹。
麻疹潜伏期一般在8~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6天,接受过免疫注射者可延长至3~4周。起病有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咽喉痛、眼结膜充血、流泪、怕光、眼睑浮肿、精神不振、烦燥啼哭、食欲减退,有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淆。至第2、3天口腔粘膜充血、粗糙。在颊粘膜出现如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绕以红晕,有时在齿龈及唇粘膜上也有发现,医学上称为“麻疹粘膜斑”,是诊断麻疹最早而可靠的依据。一般第4天出现鲜红色或玫瑰色的细小斑丘疹,皮疹先在耳后、颈部、发际出现,逐渐由上而下蔓延到前额、面部、躯干四肢、手掌及足底。皮疹可相互融合成片,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皮疹2~5天出全,在出疹时体温上升可达40℃左右,中*症状加重,精神委靡、咳嗽加重、两眼红肿、声音嘶哑,有时出现腹泻。肺部呼吸音增粗、颈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随着体温逐渐恢复,皮疹依出疹顺序消退,附有糠秕样细屑并留下浅褐色色素沉着。
民间归纳为三齐、四透、五退、七净。麻疹患者如果治疗、护理不当,易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有麻疹喉炎、肺炎、脑炎、中耳炎、角膜炎、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其中麻疹肺炎若再合并心力衰竭、败血症、腹泻引起脱水酸中*等情况,不及时救治,会发生生命危险。由于计划免疫的开展,目前相当一部分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变得不十分典型,易与风疹、幼儿急诊、病*疹、荨麻疹以及水痘、湿疹、猩红热、药物疹等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麻疹的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隔离患者。麻疹传染力强,在流行期间,医疗防疫部门应组织医务人员对患者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做到“病人不出门,医药送上门”,直到出疹后5天。托儿所、幼儿园要设置临时隔离室对患者进行隔离。对接触者应进行隔离观察2~3周;如无症状,才能回班活动。麻疹患者停留过的房间应开门窗通风20~30分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应脱去外衣洗手,或在户外活动20分钟后再接近易感者。
3.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4.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5.自动免疫: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均应接种麻疹减*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
6.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年幼、体弱易感者,在接触患者5天以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能免于患病或减轻病情。
招生对象:
2.5-6岁全日制幼儿,不受地区、户口限制
报名流程:
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00,下午15:16:00请家长带上户口本和小朋友同行面试报名(戴口罩,出示健康码,扫描14天出行码,体温正常方可入园)
咨询报名电话
-
(